更少就是更多 湖北省宜昌市实验小学 丁晖
一位画家曾经说:“更少就是更多。”中国画十分注重对空白的运用。一幅虚实相间的画,无论是否浓墨重彩,只要留下适度的空白,就会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。在观赏中国画时,巧妙的的艺术空白,让人们感受到丰富意境和内涵。人在感知世界的时候,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,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,在头脑中,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,直至完整。奇妙的是,人们对经过联想去“补充”的感知对象,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,不仅印象更深刻,而且也更容易记住。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“空白效应”。在班级工作中,“空白效应”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成为学生自主教育的有效手段。
一.此时无声胜有声-自我激励
当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,老师走过去亲昵地搂着学生的肩膀,竖起大拇指,充他一笑,只是一个眼神,一个拥抱,一个微笑……却一切尽在不言中。这些丰富的肢体语言,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。孩童的心都是敏感而纯洁的,他会自豪于和老师拥有共同的“秘密”,会在心里回味,偷偷发笑或者悄悄告诉他的伙伴……这种精神上的支持,会培养学生的灵性,通过自我内化形成自我激励。
.二.响鼓不用重锤敲-自我反省
“空白效应”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地形成,这个环节关键在于教育内化过程中让学生明事理。而“掌握火候,精心设计,灵活运用”是实施的技巧。例如,老师用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让道理深入童心,避免了喋喋不休带给学生心理上的抑制和干扰,也不催逼学生承认错误,给学生回旋的余地,反省的余地,这个余地就是教育的“空白效应”。
三.沟通从心开始――自我管理
运用“空白效应”是一种教育的艺术,在班级管理中运用“空白效应”会起到和睦班级成员,沟通师生情感,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。在这个管理过程中,老师是“画龙点睛”者,是帮助者,合作者,引导者,注视者……留下教育的“空白”-有益的教育空间,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,补充,联想,反思…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的目的。
” 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看过奥运会体操电视转播的观众不会忘记,当运动员一项比赛下来,其教练都会上前用一些身体动作进行鼓励,或拥抱,或击掌,或拍拍肩膀,尽管言语不多甚至没有言语,但一切尽在不言之中。正是这简单的动作,给予了运动员精神上的支持,有了这种支持,运动员会更冷静地对待得失,更有信心地对待后面的挑战。这其实就是空白效应的力量啊。 将空白效应运用于家庭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。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,许多家长很容易陷入“唠叨”的误区,结果效果很差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这与空白效应背道而驰。首先,唠叨是“疲劳”轰炸,孩子容易因心理疲劳而出现“分心”,因而对家长的教导只会是“左耳入,右耳出”,听不进教导;其次,唠叨很容易产生记忆上的干扰现象(包括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),尽管家长喋喋不休,孩子能记住的实际上很少,教育效果大打折扣;再次,唠叨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,家长没完没了的唠叨,剥夺了孩子自己分析成败得失的机会,长此以往,既抹杀了孩子的灵性,又不利于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。 运用空白效应于家庭教育,其实是留出孩子自我教育的空间。当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,做家长的拍拍孩子的肩膀,竖起大拇指,说:“不错,继续努力。”当孩子犯了错误,做家长的把孩子拉到身边,说:“你知道错在哪吗?你自己想一想,想明白了,我知道你自己会改正的。”想想看,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多么有意味呵。这样的教育,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我激励,自我反省。可见,相信孩子,相信他们明事理,能体会家长的苦心,这是在家庭教育中科学运用空白效应的关键。 当然,运用空白效应是一种教育的艺术,掌握火候很重要,要精心设计,灵活应用。家长的教育引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留下的空白要能引起孩子的联想和反思。如果为了“空白”而空白,让孩子觉得家长的教育只是蜻蜓点水,这样就适得其反了。
|